墨荷图轴
清代, 朱耷作 ,纸本 ,墨笔 , 纵104.8cm , 横37.8cm
这幅《墨荷图》轴中,画家以仰视视角绘荷,荷茎笔直擎天,荷叶或全然舒展、或半含卷态,借由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晕染出丰富层次。荷花藏于叶间,绽与未绽之态皆有。朱耷书画皆精,秉持“以书入画”,将书法笔韵融入绘画。此作笔墨尽显书法美,侧锋转折藏“力透纸背”之力;荷杆弧形线如草书竖笔,笔力似扛鼎硬弓,张力四溢;荷叶以秃笔侧逆运墨,虽无锋尖,却得凝重凝润之质,墨韵流转间,天然生出美感。作品带印章款,有褚德彝题跋、吴昌硕钤印。
艺术层面,朱耷突破传统,凭秃笔造凝重浑厚,借墨色变化与笔触顿挫,绘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意境。于他,荷花不只是题材,更是精神寄托。“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荷花高洁恰合其孤傲。佛教“常、乐、我、净”四德,也与荷花四性相通。受文人画“写心”及老庄、释禅思想熏染,朱耷寄意于物,画作隐晦却含精神追求。其笔下荷塘疏朗空灵,契合佛道静美画观,画家重笔墨情趣与神韵意境,浓墨简笔间,尽显文质浪漫与超然心境。

作家朱耷简介
-
朱耷(1626—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綮。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思想,其绘画作品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及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他的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其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借此表达自己作为明皇族后裔,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 作家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