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庐山白云图卷

清代, 王翚作 ,纸本 ,淡设色 , 纵35cm , 横323.5cm

  《庐山白云图》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翚绘,纸本,淡设色,纵35cm,横323.5cm。

  卷末自识:“关仝庐山白云图为海内名迹,林壑位置迥出意匠之外。余二十年前偶于金陵友人斋中展阅数过,卷尾有董文敏题识,至今追忆恍在目前边。古香主人以藏纸属画,聊仿其意,万不及一,当不值方家一哂也。董跋并录于右。康熙丁丑暮春望后三日,虞山王翚。”钤“王翚印”、“石谷”印。引首章“上下千年 ”印。

  “丁丑”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在自识之前,有作者所临董其昌的跋:“顷游庐山,自天池策杖大林寺至崖头,下视山腰,俱为云雾所断,四空濛濛作白豪光,身如在银海中,无复林麓村墟可得。以为画家未曾收此奇境,及披此图,宛然庐山所见也。独是日见庐山上方诸峰,亦缥缈灭没为飞烟断霭耳。丙申闰八月晦日舟次繁昌大江中书玄宰。”

  “丙申”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6年)。   卷首钤压角印“耕烟野老”。收藏印有“傲徕山房”、“仲麟鉴赏”等3方。尾纸有清姜宸英跋。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翚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王翚曾与其师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极高。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这幅作品恰恰印证了王时敏对王翚的评价。

  “古香主人”即爱新觉罗·岳乐,王翚为其创作极为精心。画面上峰峦起伏,云雾迷茫,其中间的瀑布、杂树、竹亭、山石以浓密的雨点皴出之,正是仿关仝一路北方山水画法。全图工整谨密,秀润苍浑,深得关仝“笔简景少,气壮意长”之旨。

撰稿人:文金祥
查看细节加入收藏

作家王翚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在游学于王时敏时,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赵令祉、米友仁、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曹知白、陈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图式,笔墨纯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辉,号称“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其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且与王原祁二人有“画圣”之称。60岁以后,由于求画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又由于其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动清新。 

作家详情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版权声明 |影像授权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