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画海错图册 第二册

清代, 佚名作 ,纸本 , 纵31.5cm , 横67.3cm

       “海错”一词出自《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就是海洋里面种类繁多的生物。因此至少是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指代海洋生物。《海错图》是中国古代关于海洋生物最全面的一部图文并茂的科学图谱,共分为四册155开。第一册至第三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第四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册35开,主要描绘鱼虎、飞鱼等海洋鱼类。第二册37开,主要为鲨鱼类。第三册39开,种类繁杂。第四册44开,主要为螺类、贝类。《海错图》一共绘制了371种海洋生物,其中既有真实存在的,亦有光怪陆离、口耳相传的神秘物种。

       《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字存庵。浙江钱塘人,生平资料极少。根据其自题《海错图序》推测,他生活于明末至康熙年间,早期移居台瓯(浙江台州、温州一带),曾绘制完成《蟹谱三十种》,晚期云游各地。序中自称:“客淮扬,访海物于河北、天津,多不及浙,水寒故也。游滇、黔、荆、豫而后,近客闽几六载,所见海物益奇而多,水热故也。《医集》云‘湿热则易生虫’,信然。年来每睹一物,则必图而识之,更考群书,核其名实;仍质诸蜑户鱼叟,以辨订其是非。” 聂璜在创作图谱时考据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又通过自己亲自见证实物,每一幅画逼真地描绘出生物的鳞、鳍、刺、鬣等外在形貌,既有传统绘画的线描性特点,还因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有分解图示、明暗对比等,带有极强的标本写生特征。

        聂璜还区别于以往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着意以文字补充图意,在所绘每一种物种的空隙处,辅以文字说明介绍所绘物象的名称由来,以及产地、物性特征、生活习性等,再配以小赞一首,集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整个图集妙趣横生。但是由于作者当时的局限性,书中记述有夸张、不靠谱之处,关于海洋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海错图》绘成后,作者并没有将其献给皇帝之意,因此,图上没有敬献之词。据内府档案记载,《海错图》是在雍正年间进入宫廷,当时被称为《鱼谱》。乾隆年间重新装裱,后被编入《石渠宝笈续编》。

撰稿人:鲁颖
查看细节加入收藏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版权声明 |影像授权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