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午瑞图轴
清代, 郎世宁作 , 纵140cm , 横84cm
《午瑞图》轴,清雍正,郎世宁绘,绢本,设色,纵140厘米,横84厘米。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作为异域来客,为了使基督教广布中国,明末清初抵华的众多传教士们采取了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而后循序渐进地推行教义的传教策略,郎世宁无疑是一位彻底的实践者。尽管此图中他对静物的表现技法源自欧洲油画,然而其内容反映的却是蕴含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文化精髓的风俗。正是由于借助兼得中外、博取东西的折衷技巧与迎合中国皇帝趣味的题材择选,才使郎世宁成为深得雍正、乾隆两位帝王赏识、并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画家,他有为数不少的画作存世亦得益于此。
款署:“臣郎世宁恭画”,下钤二印,印文模糊不辨。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
查看细节加入收藏
作家郎世宁简介

-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 作家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