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晚梧秋影图

清代, 王翚作 ,纸本 ,墨笔,纵76.8cm,横41cm

        本图以墨笔绘枯荣相生的杂木,在石上有二人言谈对语的场景。王翚好友恽寿平在画幅的上部书写长题,讲明了此图创作的原由,题:“丙寅秋与石谷王子同客玉峰园池,每于晚凉翰墨余暇与石谷立池上商论绘事,极赏心之娱。时星汉晶然,清露未下,暗睹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好墨叶!’因知北苑、巨然、房山、海岳点墨最淋漓处必浓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古匠力为摹仿,至于得意忘言,始洒脱畦径,有自然之妙。此真我辈无言之师。王郎酒酣兴发,戏为造化留此景致,以示赏音,抽豪洒墨,若张颠濡发时也。”通过恽氏的长题可知,王翚通过观察月光下的梧桐树影,想到了董北苑(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岳(米芾)的水墨点染技法,说明王翚有着深厚的“以古人为师”的基础,也说明他有着敏锐的“以天地为师”的观察力,并且是一位善于从生活中体会古人画理、画论、画技精妙之所在的画家。通过恽寿平的长题还可知此图是王翚“酒酣兴发”之作。酒酣的王翚摆脱了其长期学古、仿古、摹古所受到的画法、画章的束缚,从而以笔墨抒发他的所见、所感的真性情,“戏为造化留此景致”。图中树木的布局没有按照传统攒三聚五的程式,而是根据自然所见,直接将或直或曲或斜的树木一列排出,雁行的排列法,将画面空间分割成前后二部分:前景以蜿蜒的清溪为主流,景致疏朗;后景以草堂为主体,景致繁密,前后景的疏密呼应,使得本图在构图上既自然又有层次,别具一格。   此轴诗塘有清乾隆皇帝题诗。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乐寿堂续入石渠宝笈”“宣统御览之宝”等。《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撰稿人:李湜
查看细节加入收藏

作家王翚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在游学于王时敏时,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赵令祉、米友仁、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曹知白、陈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图式,笔墨纯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辉,号称“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其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且与王原祁二人有“画圣”之称。60岁以后,由于求画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又由于其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动清新。 

作家详情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版权声明 |影像授权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