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梧秋影图轴

清代, 王翚作 ,纸本 ,墨笔 , 纵76.8cm , 横41cm

  此图源于王翚与好友恽寿平在玉峰园池夜谈时,受月光下梧桐树影启发而作,为“酒酣兴发”的即兴写生,展现了画家突破摹古束缚的真性情。构图上打破了传统“攒三聚五”的程式化布局,以雁行排列法将枯荣杂木一列纵向排布,分割画面为前、后景:前景疏朗,以蜿蜒清溪为主;后景繁密,以草堂为主体,形成疏密呼应的空间层次。以墨笔绘月色下的高梧疏柳、坡头对语二人,笔法松秀灵动,墨色浓淡相济,营造出淡远幽静的秋夜氛围。恽寿平题跋赞其点染技法融汇董源、巨然、米芾等古人之长,契合“造化之境”。

  画幅上部有恽寿平长题阐明创作渊源,上诗塘有乾隆帝题诗。历经清宫内府收藏,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鉴藏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作在王翚众多摹古巨制中独显写生意趣,是其融合“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典范,堪称佳作,亦为虞山派艺术精神的缩影。

  此图创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时年王翚五十五岁。款署“晚梧秋影。丙寅七夕后三日王翚秉烛戏墨”,钤“王翚之印”“石谷子”印。1953 年自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调拨至故宫博物院。

撰稿人:周耀卿
查看细节加入收藏

作家王翚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祖上五世均善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父亲王云客也善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得到王鉴、王时敏的提携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画艺骤进,声名鹊起。在游学于王时敏时,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赵令祉、米友仁、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曹知白、陈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图式,笔墨纯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辉,号称“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 的独特风格。时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格齐名,被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岁的王翚由其画学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其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且与王原祁二人有“画圣”之称。60岁以后,由于求画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又由于其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笔往往带有习气,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动清新。 

作家详情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版权声明 |影像授权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