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兹灵蛇
展览介绍
蛇形圣德·万寿盛典:
故宫绘画藏品中的灵蛇与寿星
学术顾问:李湜 撰稿人:宋潞鑫

中国画作为一个世代相传,永续发展的传承体系,是历代先贤受启于自然,归悟于心源的智慧结晶,是记录不同时代文化内涵与历史原境的视觉创造,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与理想情怀,形成一种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物质形态。故宫,这座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文物藏品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致礼经典作品,感悟伟大传统,开阔意境视野,助通古今之变的重要途径。

神龙腾去,福蛇降至,漫溯源头,探究流向。蛇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多样,以往来倏忽,长于爬行的物种特征同人类共存万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平衡作用。而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脉久远,意涵丰富,具有吉祥、长寿、富贵、智慧等良好寓意,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端与演化,融结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思想观念和集体文化记忆中。

以蛇入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独特题材,虽然在中国绘画史上并不多见,但其起源久远,内涵丰富。围绕蛇展开的图想表达与艺术创造,要结合创世神话、巫术祭祀、民俗遗风、文学戏曲等层面来理解和探析。上古时期,蛇作为一种可以通灵、重生、承担守卫的神圣生物,在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在艺术创造上,主要以抽象化、浪漫化的表现手法与人形结合,如马家窑文化中的“人蛇”主题彩陶罐。而“人蛇”相伴作为一个常见主题广泛出现在先秦两汉的器物装饰中,无论是人蛇独立并存的神人操蛇、践蛇、珥蛇等形象,还是半人半蛇的人首蛇身形象,“蛇”出现于此皆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目的所需,如巫术仪礼、宗教信仰等,而非以纯粹审美目的为创作初衷。

在后世的演化与变革中,蛇图案逐渐褪去先民们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中所赋予的功能性角色,走向怡情悦性、寄托心志的审美表达。书画家从其自然习性、物种特点中归纳、营构出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品评术语和表现对象。如《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萧子云书法:“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代韦续在《书诀墨薮》中载:“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等等,成就奔蛇走虺、龙蛇飞舞的书写艺术。在绘画领域,蛇灵动矫捷的形象同墨笔敷彩相结合,通过精微与疏放的绘画语言,生发出意趣盎然,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尤以清代画家虚谷为代表,他绘就的蛇画风格鲜明,图式新颖,这既是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使然,也是社会审美需求在不断发展的反映,并进一步绵延在20世纪齐白石、徐悲鸿、丰子恺等人笔下的蛇画中。

本专题从故宫博物院绘画藏品中精选7件蛇画,时间跨度上至唐代,下至晚清,旨在展现蛇画承载的历史文化内蕴和艺术创造中的巧思与出新。

人首蛇身是蛇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图像样式,折射出远古时代对创世神话的尊崇和民间信仰的嬗变。古代先民将开天辟地,化育万物的始祖形象多想象为与蛇有关的神话人物,尤以华夏始祖伏羲、女娲最为经典和耀眼,他们以单独描绘或联袂出现的形式活跃于早期图像中,而后又在历史的淘洗和演变下,由二者分列走向二者联结,至迟在东汉形成交尾合体、对偶表现的程式化图像。故宫所藏的两幅《伏羲女娲像》便是此图像样式的典范。以《唐人伏羲女娲像》为例,绢本彩画,绘男女二人,人首蛇身,上身相拥,男在左,头戴高冠,举左手持矩,女在右,头梳高髻,张右手执规,二人头顶上方绘圆光象征太阳,腰系短裙,下身蛇尾相缠处画一月亮,并在身体两侧布满圆圈以象征星辰。流利的墨线勾勒人物五官和外部轮廓,单纯的色彩平涂人物服饰和蛇身,以朴拙肃穆的画风将古人对创世始祖形象的浪漫想象表达地淋漓尽致,也蕴含着华夏民族对创世之神崇高圣德的敬仰与崇拜。

海派画家虚谷追求独辟蹊径,冷隽新奇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画史上少有的以画赤蛇为主题的名家。赤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视为祥瑞之物,多用朱砂绘制,兼有驱邪免灾之意。《木石赤蛇图》是虚谷晚年精品之作,此图以墨线立骨,绘就树、石,以润毫点染,挥写坡、草,枝丫纵横的树干上盘绕一条赤蛇,附身向下,直抵怪石,画面生动有致,神采隽逸,在色彩与墨法的交织,意象与内涵的融汇中,充分展现了其艺术创造上的巧思与新意,成为蛇画艺术语言的典范形态。

本专题的第二个主题为寿星、万寿绘画系列作品。自古以来,寿星崇拜与祝寿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以开放再生的历史形态和多重语言的表现内容,植根于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中。例如,“寿星”是额头隆起,须眉尽白,手捧寿桃的不老仙翁形象;是对个人长寿,子孙荣昌,家庭福祉的心愿寄托;是作为一种称谓对生日者诚挚的祝福与发自内心的尊重,等等。但,追根溯源,“寿星”起源于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活动,它是浩瀚星辰中的一颗亮星,即老人星或南极老人星。它的出现被古人视为祥瑞之兆,如《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同时,古人把在秋分时候见到的老人星与仲秋之后的庆典相联系,将其纳入到秋尝祈寿,敬长养老的礼仪活动中。而起始于天象观测的“寿星”,转捩为道教神仙人物,再到以人们所熟悉的寿星形象稳定在中国文学、绘画、雕塑等智慧创造中,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推演和复杂的演变过程。概而言之,至迟在唐末出现道士画《老人星图》的记载,北宋时期开始产生寿星形象与帝王御容相似的描绘,到南宋年间寿星图演化为生日之人的写真画像,至元代,寿星形象渐趋定型化,以“修眉班首”“霜髯风袖”的样貌示人,最终融汇在明清时期 “长才三尺许,身与首相半,丰髯秀耳”的寿星形象图式中。

中国古代祝寿文化深永绵长,离不开历代帝王地推动与主导。寿为百福先,作为唯我独尊的帝王,对于长寿、康健更是心往神驰,诞辰祈寿自然成为帝王们的一种心灵寄托。历史上,将皇帝的生辰定为节日,始于唐玄宗,称之为千秋节或天长节。玄宗曾宴百僚于花萼楼下,开帝王生辰贺寿之滥觞,尔后各朝各代多以帝王诞辰为节日,开展庆寿活动。及至清代,帝王庆寿活动的礼制仪典更趋完备,涵盖了皇帝的万寿节、皇太后的圣寿节、皇后与太子的千秋节,以及惠及耆老寿民的千叟宴,等等,为观览和认识中国古代祝寿文化的最高形式提供了经典案例,使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由帝后寿辰展开的一系列祝祷仪礼是皇帝发政施仁、树立皇权至上的一处舞台。例如,清代帝王为皇太后诞辰设节,是为天下臣民垂范,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直接体现;又如,康熙、乾隆、嘉庆三帝以万寿庆典为契机,敬老尊贤,倡导孝悌,开千古未有之“千叟宴”盛举,一展统治者的圣德。“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作为记录清代帝后庆寿盛典的万寿题材画卷,以笔、墨、色、纸、绢等绘画语言,为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盛况存形,唤起我们对一个文化传统的注目与共鸣。

本专题围绕寿星与万寿题材,精选15件绘画珍品,上迄宋代,下至晚清,艺术形式丰富,文化内蕴深邃,既有诗意的情感表达,也有如实的视觉叙事,可领略中国画在纵横变幻的风格中承载的价值内涵和人文精神。寿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题材备受青睐,与诞辰日献寿星图作为贺礼的生日习俗紧密相关。而寿星的视觉形象是在时代文化的导向和创作者的主观阐发中不断生成的结果。例如,此次展出的清代梁宜修《寿星像》中,寿星是一位身材矮小,黑色须眉,儒士相貌装扮的神仙形象。在明代朱瞻基《寿星图》中变化成一位须眉尽白,额头隆起,长耳垂肩的老者形象。清代画家承传明代寿星图像样式,以工笔重彩或水墨写意的技法语言强化寿星的形象特征,丰富寿星的吉祥意涵,如《清人寿星图》,弘历《寿星轴》等。此外,群仙祝寿、麻姑献寿、寿字画也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绘画题材,共同表达着人们对长寿康宁的向往。万寿主题绘画在清代兴盛,归因于清代帝后寿辰在皇家礼仪典制中的重要性。本次线上展出的作品,既有赞颂皇帝治国有方,世风敦睦,天下臣民因万寿庆典同乐的场景,如康熙六旬的《万寿图》;也有记录皇帝为母庆寿,推重孝道,以孝治国的绘画图像,如乾隆帝谕令画家为崇庆皇太后绘制六旬《万寿图卷》、七旬《胪欢荟景图册》,八旬《万寿图》贴落。再者,还有乾隆帝为母亲祝寿亲自挥毫的作品,如《寿星图》《寿星竹图》,尽显皇帝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为天下臣民树立了榜样。

蛇形圣德、福蛇瑰宝,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和智慧创造的神采;不老仙翁、万寿盛典,寄予着人们对长寿康健的向往和家国安宁的祈盼。乙巳蛇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一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岁月磨砺,筚路蓝缕,亲历中华文明之保护与传承,成就今日之艺术宝库、文化殿堂、文脉载体。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以历代绘画之精品,恭贺大家新春快乐,祝福故宫永葆生机,祈愿家国祥和安宁!

展开全部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