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百年风雨,百年守护。自一九二五年,紫禁城森严五百载的大门缓缓开启,皇家宫殿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之名随之响彻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故宫博物院组织文物南迁,有效保护文化瑰宝免遭战火损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

  本专题汇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的绘画作品,以高清大图形式呈现,邀您透过数字媒介共睹名画风采。万象更新,古物重光。《清明上河图》临摹,展而不损,绢素流芳。尽八月之功,重现五牛之踱步。百年匠意,共护遗芳,重焕国宝,寰宇同彰。山水亘古,画韵千年,今人观画,犹可与往圣对话,同天地共鸣。

百年守护

清明上河图卷

  长卷刻画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因为人物活动的时间是在清明前后,所以称之为《清明上河图》。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提炼,以精细高超的用笔,将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树木、房屋、车船,布置在繁华熙攘的汴河两岸,兼具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图中无论是券形飞虹木桥,砖筑城门楼和板筑土墙,以及店铺牌招、车辆形制,都与文献及宋代古建遗存相契,具有高度的写实特征。在描绘手法上,界画细致精工,树石水岸用笔潇洒,为北宋人物、山水绘画结合的典范之作。

五牛图卷

  本幅无作者款印,尾纸有赵孟頫题跋,定为韩滉作。图中画牛五头,形象姿态各异,或依棘搔痒,或昂首低鸣,或悠然信步,或回首顾盼,最后一黄牛头上还束有一个颇为讲究的红色“络头”。全图笔法精妙,动态欲生,居中者全取正面,新鲜独特,表现出作者高超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此卷是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纸本绘画,纸质为白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中国是农业古国,任劳任怨、纯朴无华的牛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一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关系亲厚。牛的形象反复出现在画家笔下,成为一个传统的题材。

牡丹双绶图轴

  图画牡丹、绶带鸟、吐绶鸡、柏、菊、兰、竹等吉寓之物。此作绘制成对绶带鸟栖于枝头,羽冠墨蓝且身披白衣,雄鸟独有两根长尾羽摇曳。因其“绶”与“寿”谐音,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吐绶鸡亦有祝寿之意。双绶禽鸟分绘于画幅天地两端,画面中段盛放于湖石之间的多色牡丹与之搭配组成双重寓意,凸显“富贵长寿”的美好祝愿。画作承袭花鸟绘画的经典图式,造型严谨、赋色妍丽、笔法兼工带写,体现了清宫的艺术和审美旨趣。

陡壑奔泉图轴

  《陡壑奔泉图》是清代初期画家王翚的作品,作于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 年)中秋,画家时年 45 岁。此作仿王蒙笔墨,画面中双峰对峙,右侧山径从下蜿蜒而上,左侧山峰凹陷处,有四道瀑布倾泻而出,近处山石耸立,长松杂木生长其上,右侧下方小桥有两人相携而行。此图虽尺幅不大,但气势雄浑,画境茂郁而宁静,笔墨苍厚,是王翚中年时的佳作。图中山石用牛毛皴,以淡墨干笔为主,再以浓墨苔点,山体前后层次分明,松树画幅亦近似王蒙,虽枝叶繁密,却深得王蒙山水之奥。

桐荫玩鹤图轴

  自题:“两个梧桐尽有凉,自扶一杖立斜阳。何堪白鹤解人意,来伴萧闲过石梁。”图绘远山苍翠,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景处一叟立桐荫下,向渡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整幅画面以青绿着色,山石坡岸用淡墨勾勒,皴笔无几,笔法细碎而不失骨力。

莲溪渔隐图轴

  此图为仇英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平远式构图展开诗意画卷:近景绿树掩映的茅屋院落、中景蜿蜒的莲溪与阡陌农田、远景淡墨晕染的层叠山峦,共同构成空灵恬淡的空间韵律。画面中心高士携童子临溪驻足,凝望远山流水,巧妙呼应“渔隐”主题,传递出超脱尘嚣的隐逸理想。

晚梧秋影图轴

  此图源于王翚与好友恽寿平在玉峰园池夜谈时,受月光下梧桐树影启发而作,为“酒酣兴发”的即兴写生,展现了画家突破摹古束缚的真性情。构图上打破了传统“攒三聚五”的程式化布局,以雁行排列法将枯荣杂木一列纵向排布,分割画面为前、后景:前景疏朗,以蜿蜒清溪为主;后景繁密,以草堂为主体,形成疏密呼应的空间层次。以墨笔绘月色下的高梧疏柳、坡头对语二人,笔法松秀灵动,墨色浓淡相济,营造出淡远幽静的秋夜氛围。恽寿平题跋赞其点染技法融汇董源、巨然、米芾等古人之长,契合“造化之境”。

罗聘人物山水册

  画幅左侧有罗聘自题:“竹里清风竹外生,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画中僧人执杖曳履,蓄络腮长髯,貌似其师金农,其后有胎仙相随。按诗画意境,一僧一鹤曳步竹林,宛在一片绿纱薄幔中。琅玕翠幕中自无半点埃尘,是不为外界俗世所扰的清净所在。是图寓意寄托画家格高韵清、超脱尘世的精神气质。

伯牙鼓琴图卷

  此图绘二人对坐石上,一人着野服,置琴膝上轻抚,一人作儒装,垂首侧耳倾听。身后侍从三人,神态肃穆。二人间所设高几,以树木略事斫削而成,上陈博山炉,更增古雅之趣。

卢仝烹茶图卷

  卢仝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有“七碗茶歌”传世,他把饮茶从生活行为上升为一种蕴含精神风度的雅举,被尊为“茶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卢仝烹茶”也是经典的绘画题材,借以表达文人高洁隐逸的精神寄托。

墨荷图轴

  这幅《墨荷图》轴中,画家以仰视视角绘荷,荷茎笔直擎天,荷叶或全然舒展、或半含卷态,借由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晕染出丰富层次。荷花藏于叶间,绽与未绽之态皆有。朱耷书画皆精,秉持“以书入画”,将书法笔韵融入绘画。此作笔墨尽显书法美,侧锋转折藏“力透纸背”之力;荷杆弧形线如草书竖笔,笔力似扛鼎硬弓,张力四溢;荷叶以秃笔侧逆运墨,虽无锋尖,却得凝重凝润之质,墨韵流转间,天然生出美感。作品带印章款,有褚德彝题跋、吴昌硕钤印。

项圣谟花卉轴

  项圣谟,明末清初画家。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孙。家贫志洁,鬻画为生,卒年六十二,有《朗云堂集》。此图为辛卯八月画家寓居松陵社友墨樵家中所绘。作者提到近日阴雨连绵,至十八日终于放晴,此日恰逢一年一度的观潮节,画家赋诗一首以志意兴,特意提到“连阴岂是助潮生”。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古人学画,往往从临摹前贤佳作入手,模拟构图,追踪笔法,融古汇今。名家亦然,屡见不鲜,沈周此图便是历代临仿之作中的杰构。

海错图册

  《海错图》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生物学者—聂璜绘制的一套图册。全册共描述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及一些海滨植物。聂璜以较为严谨的科学精神实地考察并绘制此图,收录的每种生物还配有观察记录及文献考证,使得这套册页既具有现代博物学的特征,又充满阅读趣味,是一本我国清代时期的海洋生物图鉴。

瑞谷图轴

  图绘岸边一丛瑞谷,穗长且颜色金灿、颗粒饱满,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画面下方,四只鹌鹑姿态各异,或低头啄食掉落的谷粒,或引颈张望,灵动活泼。

胤禛耕织图册

  此为《胤禛耕织图》册的第一开,表现的内容为耕种的第一步“浸种”。画面中一农夫抱着装有种子的竹篓走向水边,另一年龄较小的农夫正张开双手准备接应。立在身后持杖的男性则为胤禛形象。茅屋中的女性与孩童,让画面充满真实又温暖的气息。远处已经准备好的田地与即将泛绿的树木,传递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上方为胤禛题“浸种”诗,并钤“雍亲王宝”“破尘居士”二印。此套册页绘制时,胤禛尚为未登基的雍亲王。

九州如意图轴

  此图杂绘博古雅玩,二瓷瓶中分别插有菊花和月季,属于传统清供题材作品。据作者汪承霈在图上的题识可知,此图取意于乾隆帝所作诗句“九州万物同如意”和“四极元功播瑞符”,分别出自乾隆帝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所作《钱陈群进铜如意因成口号》以及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所作《再集张照春联字为春朝吉语得诗十三首有序》。图中所绘如意、浑仪,便是为对应诗句而作。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如需下载或利用画作高清影像请联系故宫博物院

关于名画记|全部作品|使用帮助 |版权声明 |影像授权

Copyright © 2015-现在 故宫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5067311号-1    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    合作伙伴:    技术支持:Glaer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