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卷刻画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因为人物活动的时间是在清明前后,所以称之为《清明上河图》。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提炼,以精细高超的用笔,将八百多各色人物,以及数以百计的树木、房屋、车船,布置在繁华熙攘的汴河两岸,兼具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图中无论是券形飞虹木桥,砖筑城门楼和板筑土墙,以及店铺牌招、车辆形制,都与文献及宋代古建遗存相契,具有高度的写实特征。在描绘手法上,界画细致精工,树石水岸用笔潇洒,为北宋人物、山水绘画结合的典范之作。
百年风雨,百年守护。自一九二五年,紫禁城森严五百载的大门缓缓开启,皇家宫殿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之名随之响彻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故宫博物院组织文物南迁,有效保护文化瑰宝免遭战火损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
本专题汇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中的绘画作品,以高清大图形式呈现,邀您透过数字媒介共睹名画风采。万象更新,古物重光。《清明上河图》临摹,展而不损,绢素流芳。尽八月之功,重现五牛之踱步。百年匠意,共护遗芳,重焕国宝,寰宇同彰。山水亘古,画韵千年,今人观画,犹可与往圣对话,同天地共鸣。